又一个副省级城市的主政者跨省任职。
今天下午,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大会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王清宪为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
王清宪 截图来源:新闻联播(资料图)
王清宪原为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1月29日晚,安徽省委组织部发布消息显示,王清宪已南下安徽,任安徽省委委员、常委、副书记。
根据官方履历,王清宪主政青岛整整两年,期间为青岛谋划多个宏大的愿景,比如全球创投风投中心、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并多次强调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
从青岛南下安徽,他将为这个孕育了“最牛风投机构”的长三角省份带来哪些新打法?
企业,我懂你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从南开大学毕业至今的38年,王清宪的职业分为两段,前段的21年是媒体人。
履历显示,1983年他从南开大学毕业后就进入黑龙江日报担任记者,1990年进入人民日报。6年后,不满33岁的王清宪出任中国改革报社副总编辑,成为一名副司级干部。2004年,他从中国信息报社总编辑一职转入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步入政坛。
王清宪曾在一次推介会上回顾了这段媒体的从业经历:
我在人民日报经济部当记者,深入调查采访过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也曾经对深圳、上海、海南上市公司转换经营机制作过调查研究,我撰写的上万字的上市公司转换经营机制调查报告《股份制,我们要坚定地试下去!》,发表在1993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在当时引发经济界较高的关注,对坚定地推进企业股份制改造起到过一定的舆论推动作用……
说这些,王清宪的目的是告诉大家:“我读得懂企业,读得懂企业家。”
“空降”山西后,王清宪先后到晋城、运城、吕梁任市长或市委书记。企业依旧是他主政地方的抓手之一。
任运城市长期间,王清宪曾指导推动海鑫钢铁集团破产重组,使一个濒临破产、产能500万吨的钢铁企业重生再造,发展成为年销售收入200亿、利税超过30亿的新生企业。
2019年1月29日王清宪新任青岛市委书记,31日就调研了涉海企业和科研单位。
刚上任的王清宪提出,“搞活一座城,先要搞活关键的人”。谁是关键的人?企业家。怎么搞活?服务好这些企业家。
春节过后,王清宪带队考察深圳,旗帜鲜明提出“学深圳、赶深圳”,学习重点就是“解放思想,优化营商环境”。
就是在深圳,王清宪说了一段备受关注的话:
青岛市委、市政府要求各部门、各区市用一个月时间,与深圳全面对标,学习这里的营商环境、制度创新、政务服务,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哪一方面做不到,哪一个部门做不到,有关部门、区市的主要领导就要在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上作出解释。
在主政青岛两年的时间里,王清宪最为关注的就是企业和企业家,不论是发起“双招双引”攻势,将优化营商环境上升至城市最高战略,还是举办青岛企业家暨“双招双引”大会,让企业家站在“C位”,都表现出对企业和企业家的尊重与重视。
创新,搞活关键的人
图片来源:摄图网
青岛是山东发展的引擎,有过辉煌的过去,GDP总量一度进入全国前十。
但2019年初王清宪接手时的青岛,已不再是那个能与“南深圳”比肩的“北青岛”。
经过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修订数据后,青岛2018年GDP被挤出1052亿元的“水分”。2019年,青岛工业经济规模继续下行,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仅剩3159.86亿元,排名全国第19位。
如何“搞活”青岛的经济命脉?在产业层面,王清宪基于青岛自身产业基础,布局了工业互联网与现代服务业两大发展方向。
这座诞生了海尔、海信、双星等制造业巨头的城市,在家电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领域,依然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城市。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青岛知名的还是这些企业,其他企业仍然没有形成足够大的规模,因此青岛想要实现经济发展的进位提升,必然需要工业制造业产业链上的企业形成合力,共同做大做强产业链。
在外界看来,具有制造业基础的青岛,是工业互联网所需的绝佳场景。青岛也能借助工业互联网带来的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提升自身在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重构中的地位。
去年3月,青岛的招牌企业——海尔集团召开发展规划工作专题座谈会,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场座谈会由王清宪主持。王清宪指出,青岛要整合全市资源,全力支持海尔平台建设,整合全球资源,将青岛打造成“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今年1月27日,也就是宣布王清宪的新任命前两天,他还在青岛密集调研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企业。
“工业互联网”业已成为青岛重点布局的领域,陆续出现在全市的各大规划和会议文件中。
2020年底召开的青岛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青岛在新一年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着力方向:把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作为延链、补链、强链的重要抓手和发展“四新”经济的爆破点,打造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细分领域产业互联网平台。
破局,强邻环伺
图片来源:摄图网
山东,这个北部经济最强省(不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被寄予“守住北方荣光”的厚望,青岛自然是其中的“领头羊”之一。
但直面现实,2016年“十三五”开局之年,青岛和南京GDP同步突破万亿。而现如今“十三五”收官,青岛GDP达到1.2万亿,而同期达线的南京,GDP已经接近1.5万亿。
“我们要承认这个落后,才能面对不足。”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安徽。
2019年底,《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安徽全域被正式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
搭上发展快车的安徽,迫切需要在强手林立的长三角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虽然在奖励科创板上市、“投资型政府”等方面,依托合肥,安徽有了零星的“高光时刻”,但强邻环伺之下,如何留住自身优势资源、吸收江浙沪优质资源,始终是安徽崛起的关键。
《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到,支持各地依法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推进“徽商回归”。
吸引企业家投资安徽,考验着主政者的智慧,“懂企业”的王清宪能否成功复制过去的经验?
家电制造业是安徽的传统工业制造业,如何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高端制造业进军,是安徽融入长三角的发力点之一。
从招商引资到企业服务再到资源整合,青岛那套“工业互联网之都”的打法是否依然奏效?
“十三五”期间,安徽做足了“创新”这篇文章,“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立柱架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安徽创新馆启动运营……
用创新“搞活一座城”,把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文化基因注入青岛血脉的王清宪,能否接住安徽的创新大旗?
正如王清宪在日前召开的青岛市政协会议上,谈青岛的差距时所说,“要直面城市、区域和产业发展的激烈竞争,以时不我待的危机感、唯恐失之交臂的紧迫感,拼命奔跑,努力实现高质量的进位赶超。”
从青岛到安徽,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如何实现进位赶超,仍是王清宪需要解答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