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新剧”是一种新提法,指那些有史实依据、同时又有新视角新诠释、“历久弥新”的历史剧。
《大宋宫词》
“弥新剧”是一种新提法,指那些有史实依据、同时又有新视角新诠释、“历久弥新”的历史剧,由李少红执导,刘涛[微博]、周渝民领衔主演的宋风传奇剧《大宋宫词》即属此列。
尽管从开播伊始,围绕该剧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止,但它的收视率一直稳步持续走高,二者之间形成某种程度的“分裂”。如今全剧已经播毕,但相关思考并未停止。
从《大明风华》到《长歌行》,从《清平乐》到《大秦赋》,从《上阳赋》到《大宋宫词》,这些历史题材电视剧在播出过程中都面临如何实现创新的问题。如何通过影视化的新解读让历史焕发出新的价值和意义?如何评价电视剧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价值?放置在专业文艺批评的视角下,《大宋宫词》有哪些优缺点?近日,《大宋宫词》研讨会在京举行。
“继承人焦虑”中的女性视角
《大宋宫词》以“咸平之治”与“仁宗盛治”为历史背景,讲述了北宋真宗时代,名臣、宗族及外邦之间相互依存、相互牵制的故事,刻画了女主角刘娥从一介民女到摄政太后的成长历程。
在传统戏曲、曲艺以及民间传说中,《狸猫换太子》的故事妇孺皆知。在传统叙事中,刘娥是大反派,是着名的“奸妃”,而《大宋宫词》对刘娥的形象是一种大幅度的纠偏。
媒体人张向红说,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光彩照人的女性政治人物,她们的故事是尚待发掘的富矿,同时也因应了当下女性主义思潮的涌动。“但现在出现的一些大女主剧,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机会主义操作,脱离复杂生活情境与历史真实,把女性成长的艰辛历程塑造成爽剧模式,这对于增强女性视角、提高女性意识并无益处,反而容易引起观众反感。”
青年剧评人杨文山认为,“《大宋宫词》其实主要讲的是‘继承人焦虑’,刘娥温良恭俭让,善用女性的特质来化解政治危机,并非之前的‘大女主’套路,很有个性。”
宋代审美与文化传承的自觉
《大宋宫词》片头将人物、剧情、场景、动态融入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当中,琴声悠扬中,手卷般向观众展开。剧中焚香煮茶、饮酒吟诗等场景,将观众带入雨过天晴般典雅隐逸的宋代审美。
《文艺报》艺术部主任高小立认为,《大宋宫词》服化道的准确把握,以及历史景观精致再现、女性细腻缜密的情感表达,都很鲜明地贴上李少红浓烈个性化艺术气质的标签。
《大宋宫词》的战争戏也得到多位专家的肯定。围绕澶渊之盟,从战前主战派与主和派的朝堂之争,到宋真宗御驾亲征,北宋水军协同作战,战场厮杀与战争幕后的心理戏交织,很过瘾。“从水底仰拍辽军铁骑被宋军凿破冰块落入黄河,冷兵器的作战场面酣畅淋漓,完全是大电影版艺术语言。”媒体人靳晶认为,这些呈现,其实是艺术创作者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上的一种担当。
《广电周刊》主编李雪昆特别提及,本剧的战争场面描写中,始终隐伏着一条期待和平的隐线,比如面对绑在战车上的真宗之子,敌军是否下令射箭,到底是做收复失地有政绩的帝王,还是给百姓和平的帝王,这是《大宋宫词》呈现给观众的思考。
谈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个老问题,曾经多次参与历史剧评审的中国历史研究院文化史研究室孙晓老师坦言,如果以历史学者的眼光看剧,常常会觉得这也不对那也不对,“但历史是做事实判断,艺术是对价值进行判断,影视作品不需要太拘泥于细节,能把文化认同表现出来,它就是‘对’的。”
从“观众”到“用户”再到“群落”
李少红一直是一位敢于“冒犯观众”的创作者,《大明宫词》莎士比亚式的道白、《红楼梦》的妆容、《雷雨》对主要人物命运的改写……这些都曾出离观众的经验之外。时过境迁,她当年的一些大胆突破不仅被接受,有的还成为津津乐道的经典。从《大明宫词》到《大宋宫词》,相差了二十年。这二十年,观众群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戴清说,过去讲“观众”,现在讲“用户”,并进一步演化为网络部落,它是社区的概念,带有很强的极化趋势,迅速聚集、迅速反馈,调门非常高。当下粉丝经济和部落化、群落化、社区性接受状态,对作者性强的作品形成非常强的挑战。
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着名编剧汪海林对历史剧的兴衰起伏感慨颇深。他介绍,历史正剧曾经是国产电视剧走出去的拳头产品。首尔国际电视节是一个只针对电视剧的专业奖,“曾经有一段,我们的历史剧去一个就拿一个长剧奖。”在创作观念和艺术质量上,我们在世界上都是有优势的。“什么时候开始丧失这个优势的呢?就是从国内大量生产奇幻的、架空历史剧作之后,我们把自己最优势的产品给切断了。
平台对创作的干预太多,也是汪海林担忧的一个问题。他说,电视剧的前几集节奏必须快,现在几乎是平台的硬性要求。他们认为快节奏观众就爱看,“出事多”才叫“有戏”,“但写戏就是写细,剧情设置都是有过程的,时空压缩以后会造成剧情节奏上的不合理,这需要我们跟平台长期沟通、甚至是博弈。”
文/本报记者 杨文杰 统筹/满羿
(责编:vhaha)